《教言宝藏》第五课(三)了知非为证悟境界 需将理论融入实修
2016-05-23 普巴扎西仁波切 柯日密咒洲
反观我们自己,若只是通达理论,却不能运用到自己修行当中,理论对我们起不到很大的作用。理论只是一个前行,在通达理论之后,就要运用到自己的实修中去。相当于我要去拉萨,前面想着“我要去拉萨、怎么去拉萨”,但真的要去拉萨,必须付诸于实际行动,离开自己的起点,逐渐去往终点,最后才能到达拉萨。这是实际行动,与理论完全是两个概念。
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把前面的了知当作自己的开悟境界,其实这完全是两个概念。前者只是认识,如同渴时知道水可以解渴,但并未解渴。只有在实践——喝水以后,才真正解渴,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。以后在修的过程中,应该要做到如理如法。行为做不圆满的原因主要是基础没有打好。
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初转 时先讲解的是苦谛——“此乃痛苦、当知痛苦”,讲解轮回过患的目的是让众生对轮回生起厌离心。由于我们将轮回过患的教理停顿在文字上,没有真正纳入心相续中,我们对轮回的羡慕和执著致使我们对解脱的渴求并不强烈,虽然信仰佛教,但修行方便之上大打折扣,常常以“大概、可能、应该就是这样吧”的心态修法是不会圆满的,这是基础还未扎实的表现。
扎实基础的重要性已经反反复复强调多次,希望弟子们平常修行过程中不要高攀。基础若没有扎实,即便有导师“慈悲”将后面的法赐予给你,恐怕也起不到什么作用。真正的慈悲是救度众生,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才叫慈悲。对众生起不到利益的行为非为慈悲之举。
有些弟子学过些理论,以小乘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的方式分析一切万物的本性为空,知道一切皆为虚幻。在现实生活中,当烦恼产生时,理论上了解一切皆为虚幻的道理还能用得上吗?如果用不上,这些既不能当吃又不能当穿的理论有什么意义?法若不能对治烦恼,就起不到切实之作用。所以,一定要将法纳入心相续,要把自己的内心变成教义。
以上是弟子根据大恩根本上师普巴扎西仁波切讲法录音整理。若有错谬,即在大恩上师及道友们面前发露忏悔!嗡班匝儿萨埵吽! |